华东师大这门课,创新是最大“变量”!

“影子校长”、课外科研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专业公益、创新创业、学生社团

这是一门试图把华东师大教育学部

一颗颗光彩夺目的

实践育人“珍珠”

串成“项链”的实践“大”课

《“五个一百”教育研学》

开课5年来

覆盖1234名教育学子

近700人次校内外教师亲身执教

评教结果连续获得4.8分及以上

学生反馈良好

学生奔赴全国700多所基础教育学校和

20余个公益实践基地参加教育实践

孵化形成课外科研项目千余项

累计发文80余篇

培育建设16个学校星级社团……

课程前身《以影子校长为重点,五个一百相关支撑,培养未来教育引领者的实践育人模式》获评2018年度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今年,华东师大《“五个一百”教育研学》实践课程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成为国家级“金课”。学部党委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组织功能,将这一实践育人模式打造成为学部党建工作的特色品牌。

以培养“学用结合、知行统一、理念先进、敢于担当”的“未来教育引领者”为育人目标,在袁振国教授策划和指导下,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主任柯政教授牵头,教育专家沈晔、代蕊华、闫寒冰、陈莲俊组成的课程核心教学团队历时8年,为全体华东师大教育学本科生精心打造了这门通识基础课。

何为“五个一百”?

每年组织100名学生做一次‘影子校长’,指导100个课外科研项目、开展100项专业公益活动、实施100个创新创业项目、支持100个学生社团

这是该课程的“前身”,也是课程得以开设的坚实基础。

“我们汇聚核心力量打磨的,不仅是专业课堂,更是兴趣课堂、社会课堂和人生课堂。”

柯政说,

课程在本质上就是学习机会。我们希望通过这门课,帮助学生涵养底气和志气,努力为学生成为未来教育引领者提供一些值得‘回味咀嚼’的实践经历或学习机会。我们相信这些学习机会对于未来教育管理的领导者、未来教育研究的启迪者、未来教育实践的躬行者、未来教育理念的传播者、未来教育创新的先锋者、未来教育变革的驱动者都是重要的。

近年来,华东师大不断探索智能教育背景下新时代卓越教师的成长规律,创新搭建“新师范”培养平台,构建统整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教师教育与智能教育、融合教育和实践教育的“新师范”培养平台,优化教师教育课程教学体系,强化见习、研习和实习一体化实践。

整合优势资源开设《“五个一百”教育研学》课程,便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理论与实践交互创生

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

理论12学时、实践60学时,该课程在教学设计上就渗透了“理论与实践交互创生”理念。

上课初期,教学团队会先为学生讲解各类实践活动的理念、目标、任务、方法和评价方式;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对各模块课程有一定了解之后,选择其中一个模块进行实践学习;实践过程由导师团队全程跟踪指导;教学评价依托学部自主研发的 “华东师范大学实践育人管理平台”展开,创新使用集“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增值性评价、综合性评价”为一体的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核心团队成员、华东师大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代蕊华教授说:

这样的课程设计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很高,特别是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能力。学生要能看到实践背后的理论问题,然后用理论来分析和指导实践问题,最后评估理论是否有效。

特殊教育学系毕业生陈梦萱大二时选择了该课程的“影子校长”板块进行修读。课程前期,她聆听授课教师讲解中国学校的管理体制、校长的领导行为等理论知识,形成了一个“大观念”;课程实践支持团队根据她的诉求,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中学校长,作为校外导师与陈梦萱结对。

陈梦萱,第三期影子校长的一员

跟岗学习期间,她跟随校长开会、听课、处理各种问题,如影随形地参与并学习治校工作,还为学生设计开展特殊教育主题的创新课程。“作为一名在校本科生,就能实景体验校长这个角色的工作,对我来说是难得的机会,让我更加真实地了解了中国教育管理的第一线。”与此同时,华东师大的学术导师江琴娣全程跟踪指导,了解她的实践进展,紧扣从实践中“学到什么”,引导她从实践中提取理论问题,予以深入研究。

因一门实践课结缘,陈梦萱萌生了投身新疆基础教育的梦想。毕业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回到曾经实践过的学校,应聘做一名中学教师并成功留任。

工作4年来,陈梦萱的教学和研究成果已经获得了三十多项省市校级荣誉。这门课催生了她“最初的梦想”,也启蒙了她“在理论和实践的交融中追求梦想、实现梦想”的教育人生信念,指引支持着她朝着成为新时代“四有”好教师的目标奋力前行。

教育的最前沿和时代需求,最早都是在实践中反映出来的。我们设计这门课就是想让学生深入参与和研究实践,把握前沿和时代变化,然后在实践中反哺和升华理论学习。

“真实而复杂的实践场域极大提升了学生思政教育时空的延展性和资源的丰富性,实现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课程核心团队成员、华东师大开放教育学院院长闫寒冰教授说。

该课程为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观察、体悟、研究中国教育实际,探索了一条先行之路,同时也为高校自主培育兼具专业情怀和专业创新能力的“国之大者”提供了可参考的行动方案。

据课程满意度调研显示,90%以上的学生认为通过课程学习,提升了学以致用的能力,同时极大提升了专业的认同感、使命感和责任感。

“1+n”教师团队

校内外名家学者、一线教师、

学工团队协同育人

“实践育人中,教师的指导是关键要素。我们希望通过机制创新,将华东师大教育学科的师资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 课程核心团队成员、华东师大教育学部党委副书记沈晔副教授说。

《“五个一百”教育研学》课程创新采用“1+n”教师团队模式。核心授课教师和大批本科学术导师共同参与教学,实现了校内名家学者和大批校外专家教师协同育人,教学团队和学生工作团队全天候合作,助力学生打通“学”与“做”的关卡。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在实践中发展真理。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老师们会不断地推动学生去思考和发现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形成更牢固的知识经验。

课程核心团队成员、华东师大教育学部陈莲俊副教授说。

教育学大类2020级本科生孙梦选择的是该课程的“创新创业”版块。课堂上,学术导师传授的创新创业理论、优秀企业案例、创业政策咨询为她带来丰富的知识、开阔的格局、前瞻的视角和深刻的洞见;项目推进过程中,创业导师和学工团队的指导帮助为她保驾护航,让她从一名创业“小白”,升级成为“国创”项目负责人。

“强大的校内外导师团队帮助我不断升级创业知识和实战经验,更重要的是,他们潜移默化地培养了我的创新思维能力,让我能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迎难而上。”

活动“课程化”不简单

“教”与“学”双向挑战“全流程创新”

“难!太难教了!”

董辉是“五个一百”创新创业模块课教师,在自己专业领域已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他,在《“五个一百”教育研学》课程教学中直呼“难”,“难在每次都有新问题,课堂没法有所预设,而且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很多问题,老师也回答不出来,要跟学生共同研究才能提出一些建议。”

“教”与“学”对“全流程创新”的双向要求,是课程的最大挑战所在。

将实践活动“课程化”并非易事,需要课程团队对活动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进行一体化专业设计。课程团队将以往零散的大学生实践活动和整齐划一的教育教学实习实践活动整合为“五个一百”实践育人平台,将“五个一百”纳入培养方案,在确保教育学理论知识传授学习的专业性的同时,拓展教育学综合实践应用能力的养成资源平台,让学生在“学习、研究、实践、思考、内化、生成”的螺旋式成长中,养成“化理论为德性、化理论为方法”的自觉。

创新是该课程设计中的“最大变量”,为此,核心团队在课程目标、内容结构、实施过程、评价方式等多个维度,都进行了颠覆性创新,让课程在创新中实现了“最大增量”。

“《‘五个一百’教育研学》课程和专业学习任务是贯穿我整个大学生活的主线。”教育管理学系2019级本科生蔡永艺选择了该课程中的“学生社团”模块,担任心声民谣社负责人期间,她在社团指导老师的帮助和支持下,在社团管理实践中获得了快速成长。

实践活动发生在比教室或是班级更加复杂的环境,想要取得稍好的结果往往不能寻求一个具有普适性的模板用于参考,而是需要自发地驱动、自主地探索——课程的挑战和收获也都在此体现。

在同学们提交的实践报告里,“更好的经验”“更好的方法”“更好的心态”“更好的自己”等字眼高频出现。

这条名为“五个一百”教育研学的“项链”用教育之光照拂“未来教育引领者”,启迪他们利用所学的真本事,解决真问题,引领未来教育,帮助更多学子成就更好的自己。

来源|教务处教育学部

文|符哲琦

海报设计|谢心怡

编辑|吴潇岚

更多阅读

三天时间搭建一支合唱团!华东师大在贵州赤水“筑梦”教育

最亮的星!三位华东师大学子获全国表彰

华东师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主题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会前集中学习

太酷啦!冰川盐田沙漠,华东师大野外实习全记录

华东师范大学:深入推进党建工作与事业发展“一融双高”

上观号作者:华东师范大学

标签:

X
X

Copyright ©  2015-2022 北冰洋信息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3   联系邮箱:562 66 29@qq.com